首页 > 实用范文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多篇)

时间:2025-07-23 07:12:29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多篇)(全文共8652字)

[摘要]生活中的哲学论文(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 篇一

[摘要]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走过了精英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等阶段,传统的基于认识论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指导下的实践出现了种种问题,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实践的新要求,人们开始寻找高等教育哲学新的突破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生活的论述为我们寻找新的高等教育哲学指明了方向,生活哲学成为高等教育哲学的新视野。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 生活哲学 生成性思维

随着大学从社会发展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复杂问题,大学已经彻底参与到社会的需要之中。

由于知识的急速更替及社会各业发展对知识之依赖与需要,大学已经成为“知识工业”之重地。

学术与市场已经结合,大学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服务站”。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差不多只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中的`劳动力市场的附属品;教学型大学蜕变成“研究型大学”,教师中的许多人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研究上而不是授课上;行政管理者更是时常离开校园去为他们大大扩张的事业追逐资金∞;学生的地位越来越被忽视,以至于有学者疾呼:“大学者,大学生之谓也。

”大学“只表现为一个熙熙攘攘的知识集市,而不再是一个相濡以沫的知识社群,充斥在这里的也只是知识摊位之间的尖厉叫卖声,而不再是研究过程中无功利的共享快乐”。

教育实践中矛盾错综复杂之时,就是检验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之日。

一、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国外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集大成者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50多年的经验总结,也是作者对高等教育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是国外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哲学的“许多方面都是以满足各自所属的历史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程度的需要来获得各自的合法地位的”,中世纪大学的合法地位建立在满足当时社会的专业期望上;文艺复兴后,大学把其合法性建立在对人文教育的抱负上;洪堡的大学理念使科学研究在大学中获得了合法地位;“赠地大学”出现后,大学的合法地位在于其把人力物力致力于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服务之中。

为了寻找一种普遍性的解决办法,布鲁贝克从寻找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专业知识(高深学问)出发,提出了20世纪大学确立其合法地位的主要途径是认识论和政治论。

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视高等教育追求知识出于“闲逸的好奇”,人们力求了解自身生存的世界,就像做一件好奇的事情一样;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认为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入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学院和大学,想理解复杂社会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更不用说解决问题了。

(二)国内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发展

对于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我国学者提出了许多质疑。

张楚廷先生论证了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理论存在的三个漏洞。

第一,他把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与两种大学确立自己地位的途径看作是统一的。

第二,“两种主要的”亦可解释为“主要的两种”,他并未排斥其他高等教育哲学基础,但却不在主要之列。

第三,他把时间限定在“20世纪”,并未指明他的论断在其他世纪里也是对的。

张楚廷先生还指出,布鲁贝克引用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杜威的言论证明他们持有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的论断是不能成立的。

此外,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政治论和认识论都局限于理性的观念范围之内,而没有涉及通过感觉、心灵或精神去探讨真理的非理性方法,把那些想通过强调感情高于理智来提高意识水平的人分离出去了。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理论注重高深知识的真理性和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性,对教育本身的价值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伴随着对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的质疑,国内学者依据各自的专业知识,以不同的研究范式,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高等教育哲学的研究。

1 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视角来探讨高等教育哲学

高等教育是通过满足其所属历史时期的不同程度的需要来获得合法地位的,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寻找高等教育哲学的未来是学者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早在1998年,包国庆先生就发表了《高教哲学的信息论解读》,研究了信息革命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发展认识论、知识价值论和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观点;杨移贻先生指出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应以知识论为其存在的哲学基础;杨红霞博士在其论文《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拓展——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哲学资本论的观点。

这些观点都是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角度来寻求高等教育哲学的。

其实,这些理论都是政治论或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变种,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是工具理性哲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人们认定任何事物都有其先天的恒定本质,不论事物如何发展,事物的本质都不会改变,如此,教育的任务就是教人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最终是用这样一种思维来关照人——人是客观世界之外的渺小的旁观者,是自然的仆役,它必须顺从自然。

而顺从的前提是认识自然,所以“人具有一个本质,即他必须去发现各种本质”。

而之所以要发现本质,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和做自然的主人的欲望。

不可否认,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具有重大的影响,高等教育同样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同样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但是,因此就把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高等教育哲学完整地置于社会历史的潮流中考虑是不明智的,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态问题、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都和这种哲学指导思想有很大关系。

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完全成为社会的附庸,不能用社会决定论的思想来发展教育,同样也不能把社会决定论的思想视为高等教育哲学的思想。

2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高等教育哲学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与传统道德格格不入的道德伦理问题。

学者想到从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中汲取营养,彭湃在《境界论高等教育哲学的彰显及其意义》中提出了“境界论”的高等教育哲学主张;张xx在《道德论:高等教育哲学发展的新阶段》一文中提出用中国儒家经典《大学》一书中提到的“三纲领”来概括高等教育哲学,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论高等教育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的精华,我们要好好地继承和发扬,但是我们不能言必称圣贤,古代 ……此处隐藏3638个字……象,同时还包括思维本身,在批判中通过分析和整理,不断突破思维中的樊篱,获取真理性认识。

任何一种哲学的产生都有其时代前提和背景,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没有任何一种哲学普适古今一切社会,因而哲学始终“在路上”,不会止于某个历史时段,其价值观,思维方式始终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吸引着一代代哲人在这条路上不懈前行。

2 哲学有什么用——求真,明善,审美

“哲学有什么用”似乎是一个难以一下子说清楚的问题。

如果这里所指的“有用”是用途、功利等用处,那么显然,哲学没有任何实际用处:哲学不能当饭吃当衣穿,不能让人马上升官发财,不能送飞船上天,不能缓解贸易逆差,也不能促进就业……总之,无论是个人的利益还是社会的发展,似乎都不能直接从哲学中得到什么。

有人说哲学只是不停地设问,但是从来没有确定答案,其是否具有功用值得怀疑,哲学活动总是由一个问题进入到另一个问题,由一个思想上的矛盾进入到另一思想矛盾,似乎永无终止,很难发现其真正价值在哪里。

其实这种说法,是因为不了解哲学思维的特点。

哲学需要具有不断质疑、否定、批判的态度,在不断思考中越来越临近真理。

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不断融贯各种知识,使人们的哲学思想形成系统,逐步丰盈,因而学习哲学能大大提高一个人的思维能力。

人具有求知的本性,在以哲学之思反观世界、社会和自身的时候,哲学能让人学会如何求真,明善,审美,从而在实际生活中以指导人的言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真、善、美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而非事物自身的规定性,而价值本身的判断标准就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因而离开人的对象化活动,事物自身无所谓“真”“善”“美”,它们与人的对象化活动密切相关,是从人的角度看的的“真”、“善”、“美”。

离开人的对象化活动,离开对象与人的内在关联,我们无从断言对象的“真”、“善”、“美”,只有在求真、向善、审美活动中,才有对象的“真”、“善”、“美”,并且对象的“真”、“善”、“美”才能得到理解。

而哲学学习正是教我们如何求真、向善、审美。

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来看,“求真”的功能在西方哲学中表现更为突出。

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关心的是“何为真”,“如何为真”。

这种世界观的延续一方面表现在自然哲学上,“求真”的态度促成了科学精神的诞生,产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形成了一批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巨大的科学发现,也促进了科学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形而上学的思维领域,从思维开始,针对命题的真伪展开论证研究,这里讨论的“真”不是主观反映和客观实在的完全同一,而是一个命题在体系内可否被证伪,此体系和他体系之间是否相容,思维领域的这种“求真”思想促使人们哲学领域的思想成果日益丰富,哲学流派日益增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哲学的“明善”功能在中国哲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哲学以儒、道二家为主体,儒学以伦理为其主要要义,“仁”是其核心思想,主张舍生而取义,实现个人的价值;道家讲究清静修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探讨的都是如何至善的问题。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哲人认为真理即是至善,求真乃即求善。

真善非二,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准则。

”①在中国哲人思想中,“真”与“善”二者是合一的,“真”即“善”,“善”即“真”,离开“善”而求“真”是不可能的。

“审美”一般包括几个不同方面:认识事物的属性、描述事物的内涵、判断事物的价值、评价事物的品格等。

许多人认为“美”和“善”是不可分的,“美”以“善”为内容,“善”以“美”为形式,二者高度统一,方可成为完美的事物,甚至于有人认为美可直接等同于善。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谓之“五美”。

这里,美本身就是善或德性。

“美”是“善”的外在形式,“仁”和“礼”的道德价值才是实质,才是根本,所以说“美”只是人们实现“善”的手段。

哲学让人懂得何为“真”,何为“善”,何为“美”,在“求真”、“明善”、“审美”的过程中将知行合一,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3 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融入生活

哲学告诉我们仰望头顶的星空,也告诉我们要走好脚下的路。

哲学让我们明白我们要保持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好奇和惊异,不断质疑、探索、创新,更告诉我们要将哲学融入生活,增加自身的修养,精彩地活着当下。

冯友兰先生说,“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哲学需要通过对日常思维的批判,确立一些终极的生活原则,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超脱,不为名利所动,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由。

日常思维充满了偏见与谬误,囿于眼前,看不到深远的地方,在看待事物的时候总会以一种短浅的目光,以物质性的标准来衡量一切,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看不到事物发展的缘由和趋势,若蒙蔽于日常思维必无法提高自身思想境界。

因而需要改变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以怀疑的态度,批判的精神,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哲学具有终极意义的追求,追问世界的本原,追问生命的真谛,追问人生的价值,追问到生命的意义,睿智的哲人把哲学融入生活,以一种开放的、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不执著于当前所得、所失,以真、善、美为准则塑造自我,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对当下的超越,最终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超脱,我觉得这才是将哲学融入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学习哲学的最高价值。

哲学具有求真、向善、审美的特征,以真、善、美为原则,对我们的生活给予精神上的指导。

以一种哲学的态度生活,就是要懂得怀疑、批判,突破限定而追求自由。

哲学思维的精神是自由的,只有思想自由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用独立的思想思考关于世界、人生的问题,达到精神上的超脱与宁静。

比如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许多人追逐的是物质上获得的多少,薪水多少,房子大小,车子品牌等外在的东西,并把这些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成功”而心甘情愿地成为“房奴”、“车奴”,而完全忽视自己精神世界的建设。

岂知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物质财富的增多,手中权力的扩大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求,因为人不仅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除了有物质性的需求,还有更高层次上的需求,即精神需求。

以哲学的态度生活,要以出世的态度入世,淡看是非得失,以理性的态度生活,保持对事物的好奇之心,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将心灵超脱于物,不做财富、权力的奴隶,清醒地认识生活的意义,避免陷入世俗泥潭而不能自拔,这样才能保证生活具有生机。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生活中的哲学论文(多篇)范文。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多篇)(全文共865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